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傳統命理 » 八卦

古代年齡稱謂:古代年齡稱謂的含義及來歷

我們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常常會碰到一些表示年齡稱謂的詞,像“豆蔻”“弱冠”等比較常見的詞,大家一般都知道它們的意思,但像“標梅之年”詞等大家可能就比較陌生了。其實古代的年齡稱謂名目繁多,而且來歷也很有意思,著實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下面,就讓小編詳細地向大家講解古代年齡稱謂的含義及來歷吧。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
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爾生始懸弧,我作座上賓。引箸舉湯餅,祝詞生麒麟。”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赤子、繈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牙牙:一歲
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周晬,指嬰兒周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繈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
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嶽《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杜牧的《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束髮:指青少年
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另外稱小孩的還有:
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
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三個皆出自《記》。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