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風水文化 » 風水化解

風水文化:風水中的水文學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對於風水這種源于自然的玄術,水是重中之重。俗話說,山管人丁,水管財。水系與龍脈息息相關,因此風水先生看地時,常常是未看山先看水。那麼風水中的水文學是怎樣的呢?不妨來風水文化中看看。

風水中的形象之水主要是堪輿家發揮想像,將水與時間和空間聯繫起來,使其超出本身物質形態,上升至一種精神境界的產物。如將北方、冬季、寒冷、向下、一切流動性的物體都看成是水,甚至連街巷道路低窪空地也看成是“水”,從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

風水理論認為,吉利的水道流向不能與山脈走向平行,因為這樣的水道不能貯藏,無法穿越水流的生氣。為了將生氣聚積在某地,水道必須橫跨山脈。因此,若水道和山脈走向一致,則不吉。理想的水道迂回曲行好像正欲從與山脈走向垂直的角度來擁抱吉地。

無論如何,水道不應筆直地流過一地區。若如此,則認為它們不肯接納此地的生氣。

風水中所謂吉祥水道都流速平緩,蜿蜒屈曲。若水流湍急或水路轉彎陡急則大凶。若水流逶迤前行,蕩蕩悠悠,好像滿懷留戀之情,一步三顧穴,不忍遽去,則吉。所有風水物(如山脈、水系)的理想特徵均是結構優美,形態秀麗。任何看上去對風水不敬的粗鄙刺目的形態理想的水道或結構都表明該地不吉。若吉地附近的水流平緩優雅,則稱此水對該地有情,不忍離穴而去。

風水理論中,擇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風水理論認為“吉地不可無水”,所以“尋龍擇地須仔細,先須觀水勢”,“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水受到了堪輿家的特別重視。他們認為水是山的血脈,

凡尋龍至山環水聚,兩水交匯之處,水交則龍止。由於水流的彎曲緩急千變萬化,堪輿家也將水比作龍,稱為“水龍”。在無山脈可依的平原地區,堪輿家擇地便是以水代山,“行到平原莫問縱(山脈),只看水繞是真龍。”

“然水有大小,有遠近,有淺深,不可貿然見水便為吉。當審其形勢,察其性情,別其吉凶,以作取捨水之標準。”堪輿家取捨水的標準,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態為依據的,“水飛走則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水深處民多富,淺處民多貧,聚處民多稠,散處民多離。”認為來水要屈曲,橫向水流要有環抱之勢,流去之水要盤桓欲留,彙聚之水要清淨悠揚者為吉;而水有直沖斜撇,峻急激湍,反跳傾瀉之勢者為不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水的剛柔兩面性,水淹、沖刷、侵蝕等水害使人們總結出了許多合理選址和建築防禦水患等措施。較典型的例子是在河流的金城環抱彎曲成弓形的內側之處,其基地為水流三面環繞。這種形勢稱為“金城環抱”,按五行,金象圓,且金生水,水亦為險陰,環抱之水故有“金城”、“水城”之稱。風水理論中又稱其為“冠帶水”、“眠弓水”,是風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勢,故從皇家如故宮中的金水河、頤和園萬壽山前的冠帶泊岸到民宅前的半月形風水池均由此衍出。

這種水局之所以被認為是吉利的除了近水之利外,主要在於其基地的安全、不斷擴展和環顧有情。由現代水文地理學可知,

河流在地形岩性的限定和地球自轉引起的偏向力,形成了彎曲婉轉的狀態,彎曲之處便有了許多河曲之處,由於水力慣性的作用,河水不斷衝擊河曲的凹岸,使其不斷淘蝕坍岸,而凸岸一側則水流緩慢,泥沙不斷淤積成陸,既無洪澇之災又可擴展基地,發展住宅。同時,冠帶狀的水流曲曲如活,給人以良好的視覺感受,而反弓水被認為會“退散田園守困窮”,十分不吉利。

風水學說還重視對水質進行研究,通過辨別水質來確定(或評價)風水環境的好壞吉凶。例如《地理或問敘》就認為:“水味以甘甜為上,辛成次之,酸苦最下。水本無味,因土而變味。氣以變土,土以變味。地有氣而後水有味,故鹽池皆龍氣所鐘。其餘州郡之大者,城內必多咸水。

鄉村有咸水者必多富貴,此亦可以蔔地氣矣。”黃妙應《博山篇》也認為:“水色碧,水味甘,水氣香,主上貴;水色白,水味清,水氣溫,主中貴;水色淡,水味辛,水氣烈,主下貴。若水酸澀,發餿,不足論。”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