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風水文化 » 風水化解

端午節習俗與風水你知多少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

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如今,端午節已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我們將能享受到首個端午假期。

屈原

一、端午節賽龍舟

賽龍舟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

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二、端午節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據記載,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三、端午節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四、端午節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端午節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六、端午節遊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遊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七、端午節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藥材,中醫藥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八、端午節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

九、端午節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十、端午節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像,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三、端午節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四、端午節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端午節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六、端午節遊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遊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七、端午節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藥材,中醫藥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八、端午節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

九、端午節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十、端午節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像,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